close

IMG_3772     

(黨麗與張露家住很近,走路不用一分鐘,彼此家人都互相熟悉,是很要好的好朋友。她們都是那些睜著認真的雙眼告訴我「想要考上高中大學,為了考上,必須很努力讀書」的孩子。)

  趁著感情正深,趕快來抒發一下。

  想念的源頭是無知。

  上傳這次出梯到甘肅的照片時,Facebook啟動了自動臉部辨識功能,一張張孩子的面容在螢幕上跳出來,等著被標籤,正要下意識打上孩子們的名字,忽然驚覺不對,孩子們沒有Facebook帳號,沒什麼好標記名字的。

  於是稍帶感傷地按了跳過程序。

  以前幾乎沒有這種經驗。我們所接觸到的科技過於進步,過去萍水相逢的人,只要是願意繼續交往的,就是加入Facebook好友,鮮少認識到全然無法聯絡的對象。原先便知道了,生活在那窮鄉僻壤(說窮說僻,其實是豐富而美麗的)的孩子們連書信互通都不方便,更別說使用網路,以為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了,沒想到真正體認到事實是受到Facebook的刺激。

  「不會再有實質交集了。」這是一種無奈但明瞭的錯愕。

  想念的源頭也是有限的有知。

  因為彼此未來已經形同陌路,對孩子們的印象只會是他們十多歲時還很美好的模樣。他們對每個保證用力應允說「好」、笑笑地說「想考高中考大學」、家境節倨仍心滿意足、準時到校認真上課……孩子們在心中永遠是這個純真、正面、討人疼愛的印象。

  但妳不會知道往後孩子們會不會一直保持這副孩子的模樣。這樣有限的「知」只會讓人不斷去想:他們有沒有發生什麼事?是不是還保有初衷?有沒有做好本分?會不會走偏路?而這些問題又回歸到無能為力的無知。

  想念就是這麼一回事。杳無音訊導致人生上的分歧,彼此發生了什麼事、做了什麼決定、經歷什麼改變,都成為資訊上無法補起的空洞,進一步造成掛念。

  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,就是告訴自己孩子們也為了這份無知有時會想起我們吧。

  然後希望他們來到這個誰都能聯絡誰的世界後,能有機會遇到也在不斷與人聯絡的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藍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