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小文字的雞皮疙瘩

(↑操場和書本對我而言皆意義不凡:操場是我國小五六年級的生活,而書本是陪我十七年的心靈電池,《轉瞬為風》大概會從此成為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吧!畢竟它將這兩個元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不但帶回那段把球鞋穿破的童年回憶,也滿足我嗅聞書味的渴望。)

  前兩個星期與班上一位愛看書的孩子聊到日本文學。她當時正迷大陸一位十分知名的作家(我們都一致認同他是大陸的九把刀,但他又年輕又帥氣哈哈)的小說,而我在那個月花了一個星期讀完這本《轉瞬為風》,兩個星期後又讀完岩井俊二的兩本再版舊作《情書》以及《燕尾蝶》,之後又去讀書館借了《向田邦子的情書》(閱讀時一直有似層相識的感覺,或許是幾年前讀過卻忘了吧)、《阪急電車》和另一本已經忘記書名內容的日本小說,而在《轉瞬為風》之前讀的是最近的新書《星期天們》。總而言之,五月份是個日本文學月。

  那孩子看見我桌上堆起的書才開了話題,說她覺得日本文學十分無聊,但我就是因為那平淡的口氣和無所謂的氛圍才開始閱讀日本文學的。

  我想,歐美翻譯小說之所以比較精采,是因為書中的生活再怎麼「平凡」,都不存在於我們的現實裡,是隔著一片海洋外的事,很新鮮,筆觸也如他們講中文時的英文口音,總有哪裡特別突兀。但日本的文化不同歸不同,生活基本上還是相去不遠,看著看著其實很容易產生「啊,這就是我的日子嘛」的小錯覺。

  有點忘記我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說是哪本了,不過應該是小學的事了吧?說到看小說,我是從本土文學看起,然後經《哈利波特》接觸歐美翻譯文學,國中時期的課後時光都消磨在一本本頗有份量的翻譯小說上了,到國三一點一點地看起日本小說,最近才真的愛上它。

   從小到大看了這麼多書,我一直沒有一個固定支持的作家,喜歡的作家換了一個又一個。台灣作家的書我看得不多,多是一些網路愛情小說;歐美翻譯小說的類型範圍太廣,我又不是專一性讀者,除了Nicholas Sparks的愛情小說以外,基本上什麼都看,根本沒辦法找個作家好好定下來。但是我覺得,日本文學是個很適合擁有「最喜歡的作家」的領域。我自己是還在尋找這樣的作家,不過村上春樹就是個頗值得追著作家吧?雖然他的書我只看過《1Q84》(還很任性地拒絕閱讀第三集),並不是忠實書迷。倒是我滿想追岩井俊二,不過他的書作似乎沒那麼多。

  該怎麼說呢?不像看歐美翻譯小說時從這本跳到那本的心態,這種穩重的、專一的態度很適合留給日本文學,因為它們的筆尖的柔軟也是這般穩穩慢慢的。

  日本人的筆觸很特別,我喜歡他們說故事的口氣,明明那麼平鋪直順,卻每次都能讓我感動得渾身顫抖,甚至激動到熱淚盈眶。日本作家令我佩服的地方就在這裡。或許是口氣太平樸了吧!反而更容易令人產生共鳴。再怎麼繁瑣的日常小事經日本作家筆尖,都能成為讓我深呼吸幾次才能冷靜閱讀的、擁有爆炸性力道的故事。而每次看完日本小說,都會有很棒的靈感源源不絕地湧入腦海,之前只花兩個夜晚就寫成的短篇〈你看得見我嗎?〉便是被乙一短篇〈形似小貓的幸福〉狠狠敲上心頭後的產物。

   另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是補充能量的能力。怎麼說呢,讀完之後會有充飽了電的感覺吧!讓思緒跟著平淡的文字奔跑後,因忙碌而枯竭的心靈睡了一頓飽眠似的,又有了面對煩惱的力量。很多人都說日文是最美麗的文字,我也覺得日文聽起來十分動人,大概是移情作用,明明已經翻譯成中文了,還是覺得日本小說從裡到外都透著漂亮的氣質,然後看著摸著就會平靜下來。

  我是個喜歡驚喜的人,對我而言,日本小說就是一本本的驚喜。在表面上無所謂的平淡底下,字裡行間是令人忍不住起雞皮疙瘩的龐大感動。我很享受被它們以溫柔的姿態不知不覺攻佔心靈的感覺,這與歐美翻譯小說銳利而外放的來勢洶洶不同,是緩慢而自然的,自然到你會不由自主歡迎它佔領自己。

  如果要比喻,說歐美翻譯小說是可樂的話,日本文學就是咖啡吧!

(↓而我曾經很愛喝可樂,最近則開始習慣拿鐵,循序漸進地接受咖啡。)

微小文字的雞皮疙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藍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